从《三体》开始,科幻IP活跃在影视市场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其在文化产业里面蕴含的价值。最近,深圳甸甸巴士剧团和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未来将共同开发及出品多部科幻舞台剧,目前深圳首部市场化运作的大型科幻舞台剧《赌脑》也已启动。业界人士认为,科幻戏剧的市场潜力很大,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式的戏剧能够充分体现深圳的城市特色和区位优势,我觉得科幻戏剧或许是最为值得突破和发展的类别,且很大概率会是戏剧产业的下一个风口赛道。”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甸甸巴士剧团团长陈祈充说,这正是他决定尝试科幻舞台剧的原因。
科幻戏剧,在近年国内的戏剧舞台上并不陌生。2016年,3D多媒体舞台剧《三体》的上演,被视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科幻题材的戏剧‘试水’”。当时有观点认为,那些原著里细腻生动的科技场面,以及那些牵涉到天体物理学的元素,如何实体化地展现在普通观众的眼睛里,并通过一个空间有限的舞台去呈现,这不仅是对导演的考验,也是对中国舞台剧首次呈现科幻题材的挑战。如何让科技性、未来感、真实感与故事性、戏剧性在舞台上交互并存,让“硬科幻”内容找到较“软”的着陆方式,而不是简单把一些科技元素或科技效果作为噱头吸引观众,是很大的难点。
对此,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戏剧有自己的规律,跟小说不同。尤其是如果由小说家来搞戏剧改编,不一定容易。所以,要调动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据吴岩了解,对于科幻戏剧,目前有投资人有兴趣,也有不少人在做,所以科幻戏剧可能是一个新的热点和蓝海。在他看来,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科幻题材怎么能够在文化产业里面占有比较好的份额,值得认真研究。(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