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27.65万亿元有所下降。若与2022年9月末的30万亿元峰值相比,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滑已超4万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因素扰动规模下降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2022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导致赎回增加,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乃至"破净"现象,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加剧,并大幅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打破了原先银行理财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存款减少金额和理财增加金额大体相当,或反映出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资金由存款向理财产品转移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7.21万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1.55万亿元。相比之下,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吸金效果良好,截至6月末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规模较2022年末分别增长1.02万亿元、0.5万亿元。
央行此前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3年一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比上季减少了3.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分别比上季度提升了0.5、3.3个百分点。
此外,目前银行理财的产品结构仍然不太合理,不具有太大的抗风险性和稳定性。在投资者教育水平还有待提升的前提下,理财产品净值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资金就有回流表内或者流出的倾向。
产品再定位迫在眉睫
展望未来的资管格局,业内人士认为,即使行业规模不如公募基金,并不意味着"行业不好"或者"产品不行",银行理财仍然有不少优点。
长远来看,银行理财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理财的市场地位,还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银行理财需要在产品定位上寻求突破。当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和差异化。因此,银行理财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提供定制化的理财方案。银行理财还可以通过引入创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优化产品结构是实现银行理财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银行理财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调整产品组合,降低过度依赖某一种产品的风险。同时,银行理财还需要加大对低风险、稳健收益产品的开发力度,以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于低风险投资的需求。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后续资管行业更多的还是要拼专业投研能力和产品收益水平,银行理财逐渐向公募基金的管理能力看齐,在合规上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总的来说,银行理财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重视产品定位和结构的优化。只有建立起真正区别于公募基金、银行存款的优势,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为行业规模稳定筑牢根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