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小水村依靠当地天然的山泉水资源,村民自发种养的“蒜黄”深受欢迎,远销全国各地,是远近闻名的“蒜黄之乡”。近年来,小水村的蒜黄特色产业在普惠金融政策的滋润下,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成为乡亲们拨动致富的“金蒜盘”。银农互信共赢、农村金融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蒜黄贷”普惠模式,成为当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金融结缘
近日,沂源农村商业银行悦庄镇支行,信贷经理田雨正在整理农户授信档案。手机铃响,是老客户陈传芳:“田经理!我在外地拉蒜,蒜种涨价差20万现款,不打钱不让装!”田雨握话筒的手指微紧,耳边似响起十几年前的声音。那时的陈传芳,还只是想把自家三分蒜黄地扩种到五亩的普通农户。他在柜台前反复摩挲,声音带着几分忐忑:“田经理,我就想多种点蒜黄,多挣点钱,让家里日子能好过点。”可那时的他,没有大棚,找不到有效担保,更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手里只有一把沾着泥土的蒜种和满心的期待。放在过去“无抵押”往往是农户贷款路上的“拦路虎”,沂源农商银行在人民银行沂源县支行(现更名为“人民银行淄博市分行沂源营业管理部”)等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从农户传统产业这一个“点”入手,着力提高农民信贷需求的可得性、便捷度,打破了这种传统授信的桎梏,他们深知,老区农户的“信用”,比任何抵押物都珍贵。
陈传芳作为种植经验丰富、邻里口碑好的农户,他成功批下了第一笔“纯信用”的启动资金。这笔钱,不仅成了陈传芳把蒜黄地从三分扩到五亩的底气,更像一颗“定心丸”,让周边农户看到了“无抵押也能贷到款” 的可能,短短时间里,就带动全村110多户农户主动找到银行合作,原本零散的蒜黄种植,渐渐有了“抱团发展”的雏形。后来,陈传芳想建恒温蒜库,这是提升蒜黄品质、延长销售周期的关键一步,可建库的资金缺口再次让他犯了难。又是沂源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没有纠结于“抵押物够不够”,而是聚焦于“产业潜力大不大”“农户信用好不好”,很快完成了贷款审批。恒温蒜库顺利建成后,小水村的蒜黄再也不怕“鲜度难保”,销路从本地拓宽到全国,陈传芳的种植规模也一路扩到了二十亩,从当初的土坯棚变成了如今的现代化种植基地。